智能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出行方式。然而,在这股科技浪潮中,安全与责任的问题也如影随形,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挑战。近期,工信部和公安部的文件与会议,为智能驾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安全与责任的重要性。
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标准,0-2级为辅助驾驶,驾驶主体仍为驾驶人;3-5级为自动驾驶。目前市面上多数车企所宣传的智能驾驶功能均属于2级辅助驾驶范畴。驾驶人必须清楚认知,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时,要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和对路况的关注,不能“脱手脱眼”,否则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企业应当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向消费者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确保消费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同时,驾驶人也应提高自身的交通安全意识,正确理解和使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确保行车安全。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发文强调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驾驶人需谨慎使用。文中指出,从部分车企官网或新闻发布会信息可知,尽管相关车企智能驾驶系统命名存在差异,但技术特征均属于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规定的2级标准。驾驶人应保持高度的责任意识,明白在辅助驾驶过程中,自己始终是交通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人将承担主要责任,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对于车企误导宣传的相关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若车企通过广告或宣传材料虚构、夸大辅助驾驶功能,误导消费者购买,市场监管部门可依据该法对虚假宣传行为处以广告费用5-10倍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若虚假宣传造成严重后果,如引发交通事故致人伤亡,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可对责任人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对于驾驶人滥用辅助驾驶的相关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机动车驾驶人始终对车辆运行安全负主体责任。驾驶人在辅助驾驶功能激活期间未尽到观察路况、预判风险和及时接管的义务,存在“脱手脱眼”行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法处以罚款并记分。一旦引发交通事故,驾驶人将承担主要责任,需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若事故导致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还可能构成交通肇事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智能驾驶技术的现状与问题
智能驾驶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车企纷纷推出各种辅助驾驶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然而,部分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过度夸大辅助驾驶功能,使用“自动驾驶”“高阶智驾”等表述,误导消费者认为车辆已经具备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这种虚假宣传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还可能导致消费者在实际驾驶中对车辆的自动驾驶能力产生错误认知,从而做出危险行为,如脱手驾驶、分心驾驶等,严重威胁道路交通安全。
此外,智能驾驶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技术的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在复杂路况和特殊天气条件下,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可能会受到限制,导致系统无法正确识别道路环境或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也有待加强,系统可能存在被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这些问题,将对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规范智能驾驶宣传的重要性
规范智能驾驶宣传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举措。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这一要求有助于消费者正确认识智能驾驶技术的实际功能和限制,避免因误解而产生危险行为。
规范宣传还可以促进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通过规范宣传用语,如禁用“自动、自主、智驾、高阶智驾”等表述,改用“组合辅助驾驶”,以及弃用“脱手、脱眼”描述等,可以让消费者更加清晰地了解智能驾驶技术的真实水平,从而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和使用智能驾驶汽车。同时,这也有助于树立行业的良好形象,增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和信心。
智能驾驶的安全责任与技术保障措施
智能驾驶的安全责任涉及多个主体,包括车企、驾驶人和监管部门。
车企作为智能驾驶汽车的生产者,应承担主要的安全责任。他们需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生产制造,并对产品进行严格测试和验证。此外,车企还应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培训,向消费者提供详细的产品使用说明和安全注意事项,帮助消费者正确理解和使用智能驾驶功能。
驾驶人作为车辆的实际操作者,也应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驾驶人应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和对路况的关注,不能完全依赖系统的自动驾驶能力。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合理使用智能驾驶功能,确保行车安全。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智能驾驶汽车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加强对车企宣传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加强对智能驾驶汽车的安全检测和准入管理,确保只有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才能进入市场;加强对智能驾驶汽车的路检路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障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技术保障措施。例如,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能力,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提升传感器性能,提高系统对复杂路况和特殊天气条件的适应性;加强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设计,采用加密技术、防火墙等手段,防止系统被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建立完善的智能驾驶系统故障诊断和应急处理机制,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确保车辆和乘客的安全。
AI网络和车路云对智能驾驶安全的保障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AI网络和车路云技术的应用为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保障。
AI网络技术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更精准的感知和决策支持。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AI网络可以实时分析道路环境和交通状况,提前预测潜在的危险并做出合理的驾驶决策。同时,AI网络还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使其在复杂路况和特殊天气条件下也能稳定运行。
车路云技术则通过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和协同,为智能驾驶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例如,车路云系统可以实时传输道路状况、交通信号等信息,帮助智能驾驶系统提前了解路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此外,车路云技术还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协同驾驶,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驾驶的安全与责任案例分析
近期发生的多起交通事故,因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而引发,凸显了智能驾驶安全与责任问题的严重性。
案例一:2024年12月4日,甬莞高速75公里处,一辆小型新能源汽车冲入施工区域,险些撞到正在施工区内作业的工人。经查,驾驶人因为不熟悉路况,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一直看手机,没有看前方,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案例二:2024年12月4日,江苏南京发生一起因酒后使用辅助驾驶功能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据报道,驾驶人在饮酒后启动了“辅助驾驶”功能,并在高速行驶过程中睡觉,导致车辆径直撞向南京六合东收费站的安全岛,车辆严重损毁并翻车,现场爆出火光。
案例三:2025年3月16日,武深高速646公里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型新能源汽车突然向右偏移,随后冲向右侧山体发生侧翻。经查,驾驶人因开启车辆“辅助驾驶”功能后分心,在行驶至事发路段时,车辆方向发生偏移,驾驶人慌忙接管之际操作不当,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案例四:2025年3月19日,大广高速信阳段2297公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型新能源汽车在行驶中发生侧翻,车辆严重受损。经查,驾驶人因长途驾驶产生倦意,遂开启车辆“辅助驾驶”功能,而车辆在驶出隧道口时偏离行驶方向,驾驶人未及时察觉车辆异常,导致接管不及时,最终引发侧翻。
案例五:2025年3月29日,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小型新能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与中央隔离带护栏端头发生碰撞并起火。据报道,事发路段因道路封闭施工,需借道对向车道通行。驾驶人开启“辅助驾驶”功能,事故发生前4秒车辆检测出道路异常后发出提醒,驾驶人接管车辆但未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这些案例表明,驾驶人对辅助驾驶功能的错误认知和不当使用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驾驶人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在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放松警惕,进行玩手机、睡觉、聊天等危险行为,从而失去了对车辆的有效控制。这不仅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驾驶人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认知和理解,是确保智能驾驶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
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安全责任展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法规的日益完善,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安全与责任的平衡。以下是对智能驾驶未来发展趋势与安全责任展望的一些分析:
技术创新与安全提升并重。未来,智能驾驶技术将在技术创新和安全提升方面双管齐下。车企将加大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传感器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提高智能驾驶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以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例如,通过优化算法和提升传感器性能,提高系统对复杂路况和特殊天气条件的适应性,减少误判和漏判的情况;利用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实时通信和协同,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法规与标准的完善与统一。为了适应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法规和标准将不断完善和统一。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智能驾驶汽车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加详细、严格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明确智能驾驶汽车的安全要求、责任划分、准入条件、测试规范、数据管理等方面的规定,确保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
安全责任的多元化与明确化。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安全责任将呈现多元化和明确化的趋势。除了车企和驾驶人外,智能驾驶系统的供应商、软件开发商、基础设施运营商等也将成为安全责任的承担主体。各主体之间的责任界限将更加清晰,通过合同、协议等形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完善的安全责任体系。
消费者认知与教育的加强。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将直接影响智能驾驶汽车的市场接受度和安全性。因此,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认知水平和安全意识,是未来智能驾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车企、行业协会、媒体等应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消费者普及智能驾驶技术的基本原理、功能特点、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等知识,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智能驾驶汽车。
总之,智能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将围绕安全与责任展开,通过技术创新与安全提升并重、法规与标准的完善与统一、安全责任的多元化与明确化以及消费者认知与教育的加强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环境。
原文标题 : 智能驾驶“安全大考”:如何确保我们的驾驶安全?